城市河道景观灯彻夜开启是否违反双碳政策?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景观照明已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元素,城市河道作为城市的生态脉络与景观轴线,其两岸的景观灯更是在夜晚照亮了城市的角落,为居民营造出独特的夜景氛围,随着“双碳”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与推进,人们开始审视各个领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问题,城市河道景观灯彻夜开启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是否违反了双碳政策呢?
从能源消耗的角度来看,景观灯彻夜开启无疑意味着大量的电力资源被持续消耗,这些景观灯通常沿着漫长的河道布置,数量众多且功率不容忽视,以一座中等规模的城市为例,若其河道两侧景观灯总功率达到数千千瓦,彻夜开启一整晚所消耗的电量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供应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这种无节制的能源消耗模式与双碳政策中对能源高效利用、减少不必要能源浪费的要求背道而驰,双碳政策鼓励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强度,而景观灯彻夜开启显然没有充分考虑能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电力资源的低效使用,间接增加了能源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从碳排放的关联角度分析,尽管景观灯本身可能并非高耗能设备中的“巨头”,但其所消耗的电力大多来自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在我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中,火电仍占据较大比例,煤炭燃烧发电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当景观灯彻夜开启时,就相当于间接推动了更多的化石能源燃烧,从而增加了碳排放量,这与双碳政策致力于减少碳排放总量、缓解气候变化的核心目标相违背,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考量,景观灯的生产、运输、安装以及后期维护等过程也都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其彻夜开启所延长的使用时长进一步放大了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影响。
也有观点认为城市河道景观灯彻夜开启并不必然违反双碳政策,景观照明对于城市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美丽的夜景能够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消费升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进程加快,可能会抵消景观灯当前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影响,一些城市已经开始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景观灯供电,或者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景观灯的分时、分区开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场景需求灵活调整亮度与开关状态,这样既满足了景观照明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使其在保障城市景观效果的同时符合双碳政策的导向。
城市河道景观灯彻夜开启存在违反双碳政策的风险,但并非绝对,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城市景观美观性、文化性与功能性的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能源结构调整以及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实现景观照明与双碳政策的协调共进,政府应加强监管与引导,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景观照明行业的绿色转型;相关企业和机构也应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让城市河道景观灯在璀璨照亮城市夜空的同时,也成为城市践行双碳目标的有力见证者,而不是能源浪费与碳排放的“罪魁祸首”,我们才能在追求城市美好夜景的道路上,迈向低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未来,让城市的夜晚既有明亮的灯光,又有绿色的希望,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