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定罪量刑的多维度考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与此同时,不法分子也利用AI技术进行新型犯罪活动,其中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便是较为突出的一类,这种行为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法律规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该如何定罪量刑呢?
从定罪的角度来看,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中,行为人通过AI技术伪造亲人的声音,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误以为是自己的亲人在与自己联系并面临某种紧急情况或需要资金帮助等,从而基于这种错误认识自愿处分自己的财产,行为人伪造子女声音称在学校受伤急需手术费,父母在焦急和担忧的情况下往往会毫不犹豫地转账汇款,这里,行为人虚构了亲人遇到困难的事实,导致受害者陷入错误判断,其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中虚构事实、骗取财物的特征。
由于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具体定罪时还需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对于AI技术的运用程度和复杂性,如果行为人只是简单地使用了现有的、容易获取的AI语音合成软件进行诈骗,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而如果行为人通过深入研究和开发高级的AI算法,专门针对特定目标进行精准诈骗,且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其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就更大,还需要考虑受害者的特殊情况,如果受害者是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在面对这种高科技诈骗手段时更容易上当受骗,行为人的行为就更应受到严厉惩处。
在量刑方面,首先要根据诈骗的数额来确定基准刑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不同数额对应的刑罚幅度,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对于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如果诈骗数额达到较大标准,可能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除了诈骗数额外,还应综合考虑其他量刑情节,如前所述的对AI技术的运用程度、针对特殊群体诈骗等因素,如果行为人是累犯、惯犯,或者在诈骗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恶劣手段,如威胁、恐吓等,也应酌情从重处罚,相反,如果行为人在案发后能够积极退赃退赔,取得受害者谅解,或者有自首、立功等情节,可以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对于AI伪造亲人声音诈骗的定罪量刑,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严厉打击这种新型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又要确保刑罚的适用符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做到罚当其罪,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还需要加强对AI技术的监管和规范,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从源头上遏制此类诈骗犯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