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改造推进慢,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卡在哪?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成为备受关注的民生议题,其中电梯加装更是重中之重,关乎着无数老年人出行的便利与生活质量的提升,现实中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却遭遇诸多阻碍,推进速度缓慢,宛如深陷泥沼,举步维艰。
一、居民意见难统一:矛盾交织的“心结”
老旧小区居住群体复杂,邻里间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与利益诉求各异,这在电梯加装事宜上被无限放大,一楼二楼的住户,因电梯对其日常出行影响甚微,还可能面临采光、通风受损以及房屋贬值等潜在风险,往往对电梯加装持消极甚至反对态度,他们觉得原本宁静的生活会因电梯施工被打破,而且日后电梯的维护费用还需分摊,有苦难言,而高层住户,尤其是家中有老人、行动不便者的,对电梯翘首以盼,视其为解决垂直出行难题的“救命稻草”,渴望早日告别爬楼梯的艰难岁月。
就拿[具体小区名称]起初电梯加装提议一提出,低层住户就纷纷表示担忧,张大爷住在一楼,他抱怨道:“我这小院紧挨着楼栋,电梯井一建,院子光线立马暗了,夏天本来就闷热,再没了通风,日子可咋过?”王大妈在二楼,也附和道:“听说房价都跟着受影响,往后想转手都难咯。”反观七楼李奶奶家,老伴腿脚不便,每天上下楼梯靠人搀扶,她急切地盼着电梯落地:“年纪大了,真怕哪天不小心摔一跤,有个电梯至少能安心点。”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虽经多次协调沟通,依旧难以达成共识,电梯加装计划只能一拖再拖。
二、资金筹集:沉重的“枷锁”
电梯加装前期投入不容小觑,一部质量过关的电梯采购费用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加上安装、调试以及后续数年的维护保养成本,对于老旧小区居民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且老旧小区大多没有专项维修基金,或者基金积累寥寥无几,无法满足电梯加装需求。
居民自筹成为主要途径,可这又谈何容易?小区内不乏退休老人、低收入群体,拿出几万块钱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负担,有的居民建议按楼层高低分摊费用,高层多出、低层少出,看似合理,实则引发新的矛盾,低层住户觉得自己本就受益小,还要掏钱,心里不平衡;部分经济条件一般的高层住户也面露难色,担心费用过高影响家庭生活,另一个小区]尝试筹集资金时,计算出每户需承担约两万元费用,一些年轻家庭刚买了房、生了娃,经济压力山大,只能无奈表示暂缓缴纳;还有独居老人,靠着微薄养老金生活,面对这笔费用望而却步,资金缺口像一道鸿沟,横亘在电梯加装路上,让许多小区望梯兴叹。
三、审批流程繁琐:绕不开的“弯路”
电梯加装涉及住建、规划、市场监管、消防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依据法规行使审批权,本是保障工程安全、合规的必要举措,却也因流程复杂、标准不一等问题,成了延缓进度的“拦路虎”。
从提交申请开始,居民要准备厚厚一摞材料,包括房屋产权证明、业主签字同意书、设计方案图纸等,缺一则不予受理,设计方案需符合建筑规范、消防安全要求,还要兼顾小区整体风貌,找专业设计单位量身定制,费用不菲,设计完成后,审批环节层层把关,各部门审核重点不同,住建部门看建筑结构承载是否达标,规划部门审场地布局是否合规,消防部门盯疏散通道、电气安全等细节,一轮轮审核下来,补充修改材料数次,耗时数月乃至半年都不稀奇,就像[某老旧小区],去年年初启动电梯加装申请,光是在各部门辗转送审、等待反馈就花了近一年时间,中间还因设计方案调整重新走流程,居民热情被慢慢消磨,电梯梦渐行渐远。
四、施工难题:现实的“绊脚石”
老旧小区空间局促,道路狭窄,大型施工设备进出困难,材料堆放成问题,以[典型老旧小区]为例,小区内停车位紧张,本就见缝插针停满车辆,电梯施工时,建材无处摆放,只能临时占用部分道路,导致车辆通行受阻,居民怨声载道,而且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施工前精准探测堪比“扫雷”,稍不留意挖断水电、燃气管线,便会引发停水停电、燃气泄漏等事故,危及居民安全。
施工期间噪音、粉尘污染也困扰着居民生活,白天施工声音嘈杂,午休时段难以安宁;打磨墙面、切割石材产生的扬尘弥漫楼道,居民不敢开窗通风,老旧小区多为砖混结构,墙体承重有限,电梯井道搭建、主机安装既要稳固又要减少对原建筑破坏,技术难度高,施工队伍稍有差池,不仅影响电梯使用寿命,还可能危及整栋楼安全,施工单位谨小慎微,进度自然快不起来。
老旧小区电梯加装关乎民生幸福,虽困难重重,但绝非无解,政府应加大统筹力度,出台补贴政策减轻居民负担,搭建沟通平台化解邻里矛盾;简化审批流程,多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加强施工监管,制定针对性技术规范,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为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松绑”,让银发族早日实现“电梯梦”,安享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