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占比超60%,形式主义何时能根治?
在教育的舞台上,中小学教师本应是点亮学生知识灯塔的引路人,然而如今却深陷于繁杂琐碎的非教学任务之中,令人不禁发问:形式主义的阴霾何时才能从校园散去?
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我们都能看到教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仅要备课、授课、批改作业,还要应对各种各样与教学无关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据调查,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占比竟超60%,这一惊人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教师被束缚的手脚和被消磨的热情。
这些非教学任务形式多样,涵盖了诸多方面,各类行政检查频繁不断,为了迎合检查标准,教师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资料、整理文档,原本用于钻研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时间被无情挤压,为了一次标准化检查,教师们可能要连夜完善各种台账,从班级管理制度到学生心理辅导记录,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而这些事情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并无直接关联。
各种会议的组织与参与也占用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学校的例会、教研会、安全会等接踵而至,会上冗长的讲话和重复的内容让教师们疲惫不堪,而且会后往往还有各种任务布置,如撰写心得体会、制定实施方案等,使得教师们常常在下班后还要继续“加班”完成这些额外的工作。
社会活动摊派也给教师带来了沉重负担,一些与教育关系不大的活动,如各类文艺汇演、体育赛事的筹备与组织,甚至一些社区活动,教师们都被要求参与其中,他们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后,还要为这些活动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身心俱疲。
形式主义的泛滥,对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于教师而言,长期的高负荷运转让他们产生了职业倦怠,许多教师原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投身这个行业,但面对如此多的非教学任务,他们的热情逐渐被消磨,对教学工作的专注度和创新精神也大打折扣,一些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选择离开教育岗位,这对教育事业来说无疑是一种损失。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被非教学任务牵绊,必然会影响到教学质量,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变得单调乏味,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启发,而且教师在疲惫状态下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学生,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健康。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教师是育人的关键力量,当教师的精力被大量非教学任务分散时,教育的根本使命就被弱化了,形式主义如同一道道枷锁,禁锢了教师的手脚,也束缚了教育的活力。
要根治这种形式主义,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检查,对学校的评估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而非一些形式上的资料和数据,可以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学校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成果、综合素质发展等为关键衡量标准,让学校和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学校管理层也应承担起责任,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合理安排会议和活动,避免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对于一些非教学任务,可以根据教师的特长和工作量进行合理分配,而不是平均摊派,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支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减轻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的压力。
社会各界也应形成共识,尊重教育规律,不给学校和教师增加无谓的负担,家长应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避免过度干预学校的教学安排,而是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媒体应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倡导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而不是一味地渲染和炒作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
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占比超60%的问题亟待解决,形式主义的根治刻不容缓,只有当教师真正从繁琐的非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回归教学本质,才能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才能让教育事业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期待着看到教师们在讲台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用他们的智慧和爱心培育出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