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游乐设施事故频发,安全监管的警钟为谁而鸣?
在当今社会,“网红”一词仿佛自带流量与热度,从美食到景点,从打卡地到各类新奇事物,一旦被冠以“网红”之名,便迅速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网红游乐设施作为新兴的娱乐消费热点,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伴随着其火爆人气的,却是事故频发的隐忧,这背后所暴露出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亟待我们深入探究与反思。
近年来,网红游乐设施事故不断见诸报端,有的游客在体验高空刺激项目时,因安全装置突然失灵而遭遇惊险瞬间;有的旋转类游乐设施在运行过程中突发故障,导致乘客被甩出受伤;还有水上游乐项目由于设备维护不当、水质污染等问题,引发游客身体不适甚至感染疾病……这些案例犹如一声声沉重的警钟,敲响在我们耳边,也刺痛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每一次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损失,同时也让公众对这类本应充满欢乐与惊喜的游乐设施产生了恐惧和质疑。
究其原因,首要问题在于部分游乐设施制造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降低产品质量标准,一些厂家为了压缩成本,在原材料选择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使得游乐设施本身存在严重的质量缺陷,某些大型钢铁结构的游乐设施,其使用的钢材强度未达标,在长期承受游客重量和复杂运动力的作用下,极易出现断裂、变形等安全隐患,而且在制造工艺上,也缺乏精细打磨和严格把控,焊接点不牢固、零部件加工精度不够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都为后续的事故埋下了伏笔。
游乐场所运营方的安全意识淡薄以及日常管理不善也是重要因素,部分运营商过度关注经济效益,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宣传推广和设施外观设计上,却忽视了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按照规定,游乐设施应定期进行全面检查、维修和更换易损件,但实际操作中,很多运营商为了节省费用或者图省事,往往拖延检修周期,甚至对一些已经出现明显故障迹象的设备仍带病运行,对于操作人员的培训也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当设备突发故障时,无法迅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
从安全监管层面来看,漏洞同样不容忽视,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已经出台,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困难,对于网红游乐设施的定义和分类不够明确,导致一些新型的、具有潜在危险的游乐项目处于监管的模糊地带,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在监管职责划分上不够清晰,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得一些游乐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环节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监管力度不足,现有的处罚措施对于一些违法违规企业的震慑力不够,相较于企业通过违规运营所获得的高额利润,轻微的罚款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促使其真正重视安全问题并积极整改。
究竟该如何弥补这些安全监管上的漏洞,让网红游乐设施不再成为“危险陷阱”?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细化对各类游乐设施的标准界定和技术要求,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消除监管盲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建立严格的游乐设施准入制度,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对制造商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要求其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条件和技术实力,所生产的游乐设施必须经过专业机构的检测认证,确保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后方可进入市场。
对于游乐场所运营方而言,要切实强化自身的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在设备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游乐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保障游客的生命安全。
社会各界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形成全方位的监督合力,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职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红游乐设施进行曝光,促使相关部门和企业及时整改,消费者自身也要增强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在选择游乐设施时,仔细查看场所的资质证书、设备的检验标识等信息,自觉抵制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游乐项目,一旦发现安全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共同维护公共安全。
网红游乐设施的安全事故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当前安全监管中存在的漏洞,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筑牢安全防线,让游客在享受游乐乐趣的同时,无需再为安全问题而担忧,毕竟,生命至上,安全无小事,每一个欢笑的背后,都应该是坚实的安全保障。